184
来源/港股研究社 作者丨在辉影视文娱市场的火热仍在延续,新定档的电影和演出,不断引人关注这个行业的生机。而这个行业的支持者、受益者,就站在一线。 5月29日晚,阿里影业发布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2024财年业绩公告。社会文娱消费的热情,对优质项目的把控能力,收购大麦后更完善的盈利结构,贯彻科技提质增效的布局,共同推动阿里影业闯出了一番新气象。 (图源:阿里影业业绩公告) 这一财年,阿里影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4%至50.36亿元;经调整EBITA盈利达到5.04亿元,同比增长61%,归母净利润达到2.85亿元。即便增长势头已经足够强,阿里影业的后劲仍不可低估。基于大批优质内容和科技储备,以及对市场的理解,一个具备内生动力的可持续业务模型,正在它的手中成型和发展。 文娱市场红利中的内容领先 国内文娱市场表现强劲,已经成为一种常态。考虑到阿里影业在去年末完成了对大麦的收购,从收入结构看,这次财报的重点,首先就在于影视制作宣发和大麦这两个“20亿级”和“10亿级”业务。同时,它们也是文娱市场内容驱动发展最直接的体现。 从影视市场看,电影业强势复苏,是整个文娱市场的核心节奏。根据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,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量同比增幅达到82.6%,推动票房数据达到549.15亿元。而把优质单体内容的市场影响力拎出来,全国票房过亿、破10亿的影片分别达到了73部、11部。 阿里影业抓住了其中哪些机会呢?如财报所示,通过合制、主宣发、联合出品、联合发行、买断等不同的参与模式,阿里影业参与了去年暑期档的两部明星影片《孤注一掷》和《消失的她》,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《热辣滚烫》和亚军《飞驰人生2》,以及《长安三万里》、《三大队》、《周处除三害》等垂直领域高口碑作品。 (图源:阿里影业业绩公告) 稳定的业务节奏,是阿里影业的主要亮点。它并不拘泥于特定的内容生产模式,而是广泛参与好项目,覆盖重点档期和重点人群。在行业热度持续走高、好项目层出不穷的情况下,阿里影业在报告期内参与出品、发行的总影片数量逾60部,其中15部进入同期票房前20,面对去年接近13亿人次观影的大盘,抓住不同品类的优质内容,可以用合理的参与模式撬动更大的成果,并取得了高于行业的投资回报,可见其策略行之有效,初步形成内容领先姿态。 影视市场如此,演艺市场同样火热。最大的看点是,收购大麦后的首次业务并表。截至报告期末,大麦GMV同比激增超500%,大麦业务交易总额(GMV)同比增幅逾500%,演唱会头部项目覆盖率接近100%,成为演出行业用户首选购票平台。 毫无疑问,演出市场水温居高不下,大麦的龙头地位不会动摇。它的加入,除了带来新的业绩增长极之外,还完善了阿里影业的业务结构,有望通过协同创造更多商业机会。 并且,在未来一段时间,阿里影业依然具有内容驱动增长的确定性。一方面是其手握超过50个投资待映项目,超30个版权及开发项目,横跨多个垂直领域、类型丰富,具有较好的转化前景;另一方面是今年一季度,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、票房收入、观演人数的同比增速分别为72.71%、116.87%、77.88%,部分热门演出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,大麦还会继续扶摇直上。 “蜜月期”远未结束,阿里影业的成长性值得期待。 多元优质资产的长线价值 电影内容投制及大麦演出两大业务之外,阿里影业存有更多亮点。电影票务及科技平台的收入同比增长76%至9.2亿元,增速名列多业务第一;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9%至10.53亿元。事实上,在阿里影业“内容+科技”双轮驱动的战略中,这两部分业务价值效应的重点是两种资产:科技资产和IP资产。它们的亮点在于可复用、可持续的长期价值。以科技资产为例,阿里影业在去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,官宣其一站式宣发平台灯塔推出“灯塔AI智能宣发助手”,通过接入AI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,为宣发提供更强的辅助功能。 比如,当前消费者对文娱内容的情感和注意力,极易受到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,所以一部影片上映周期内可能存在变化复杂的媒介特征。通过AI助力的数据分析和智能洞察,影片宣发将更贴近院线和社媒的动态,化变量为增量,甚至依靠观众与内容的连接创造独特优势。要在激荡的影视市场拿到确定性,灯塔AI提供了强大、可持续的赋能。 此外,灯塔AI在今年1月进行了升级,进一步聚焦票房预测、预售分析等功能。阿里影业旗下的橘子工作室,已经掌握了AIGC为场景物料服务的生产和应用能力,且阿里影业已将AIGC、数字人、虚拟拍摄等技术均引入了影视行业的相关流程,逐步兑现为生产力。 (图源:灯塔专业版APP) 如果说科技的作用重心在生产宣发,那么IP就是扩大内容生命周期价值的基点。阿里影业对IP的思考极为全面,这一点可以从其储备与开发的路线中得到体现。 对于影视方面的强IP,阿里影业强调“影剧联动”。比如今年春节档,电影《飞驰人生2》和优酷《飞驰人生热爱篇》网剧打出了亮眼的协同效应,IP热度共振为表,元素互映、素材库共享、节奏同频为里,共同实现了IP价值最大化。 未来,这方面的机遇或许有三个:一是阿里影业选择合适的头部影片,更多地进行剧集同步开发;二是进一步发散改编思路,向舞台剧、音乐剧等类型拓展,与大麦产生协同效应;三是与旗下潮玩品牌锦鲤拿趣合作开发,延长影视内容生命周期,锦鲤拿趣目前拥有超过10个原创潮玩IP,合作影视内容超40部,经验丰富。 此外,阿里影业的IP布局也不局限于此,IP交易和创新平台阿里鱼构建了庞大而丰富的IP矩阵,2024财年,阿里鱼转授权业务收入同比涨幅77%,五年复合增长率近60%,体现出IP在流通中“增值”的巨大前景。 因此,IP资产的挖掘既在于IP本身的长期生命力,也讲究操盘者的方法论和整合能力。阿里影业在这两方面都具备充足经验,与影视业务协同,可获取这类资产的长线价值。在用户规模、内容供应数量与质量、开发手段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,阿里影业已然身处一片富饶之地。 阿里影业龙头地位日渐强化 “内容+科技”,搭建起阿里影业完善的长期发展范式。摩根大通于4月的一份研报中指出,阿里影业原本和猫眼娱乐在票务领域进行竞争,但以收购大麦为起点,阿里影业的业务结构得到补齐,诞生新的增长潜力,有望成为中国文娱经济的新行业龙头。这可以解读为,更为完善的商业模式,会提升阿里影业的市场价值。 如果细化来看,阿里影业的龙头地位强化,就是一个多业务协同共生、总价值大于原产出的故事。 首先,收购大麦时间还不长,阿里影业的报表上就添了极为漂亮的一笔。若将大麦的业绩完全并入整个财年,那汇总后阿里影业全年经调整EBITA盈利将达到11.63亿元,同比口径下增幅超过700%。另外,通过线性外推,大麦实际上还有着不可小觑的协同发展机会。这包括可持续增长的演出市场,前述影视内容多元化开发,对儿童剧、展览等细分赛道的拓展开发等等。基于大麦平台的优势地位,这些文娱服务能带来有效增量,继续提升财务表现。 其次,文娱市场的发展动力源自观众的消费,而消费会以数据和兴趣呈现、驱动。在阿里影业的业务结构中,数据总量在放大,也在不断地流通,为不同业务的决策提供了全方位支撑。 例如,大麦APP上的“想看”和“许愿”,看似只是两个按钮,实则反映出实时的消费需求,可用于辅助线下活动的决策。淘麦VIP总规模稳健增长,高频黑钻会员数量超过200万,这项业务基于淘票票和大麦两个APP的协同,服务于核心消费者,既激发粘性,又洞察需求、助力宣发。IP业务和影视业务的销售与分发数据之间,同样存在紧密关联,开发、续作、主题活动都可以从这些因素中发掘支撑力。 最后,以影视为基础,阿里影业继续为行业发展提供长线支持,比如“锦橙合制”计划、“港艺振兴计划”等。这些行动利在长远,瞄准行业的繁荣,丰富市场供给的效应会逐步体现。 总之,面对这个海纳百川的内容生态,电影、剧集、线下演出、IP、消费者等复杂因素的全面互动,可能为文娱行业创造更鼎盛的状态。而作为有力的推动者,阿里影业不仅基本面表现不断优化,“内容+科技”战略更带来了长期成长的确定性。 文章来源:“港股研究社”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 文章代表作者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热传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 |
2024-11-05
2024-09-29
2024-09-26
2024-09-26
2024-09-24
2024-09-24
2024-09-24
2024-09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