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那些爆买娃哈哈的人,又开始抵制娃哈哈了!

#品牌营销# 2024-7-24 16:13 233人围观 品牌营销

作者 | 甄妙
这是甄妙的第307期推送
宗馥莉这件事,确实挺难评的。
网上又开始出现下架娃哈哈的刷屏,仿佛一夜之间,曾经被捧上神坛的国货品牌突然遭到集体唾弃。
这种极端的舆论反转,不禁让人深思:我们的网络环境究竟怎么了?
事情的起因来源于网上流传的一张宗馥莉的辞职信,后来被各方间接证实。
赵何娟(钛媒体创始人&CEO)昨天发文,讲述了幕后的大致原因,基本还原了事情的全貌。

娃哈哈集团在1996年与达能合资,借此投资快速扩张成为国内领先饮料品牌。
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,宗庆后为确保控制权,秘密在国内成立多家与达能无关的公司,利用娃哈哈品牌独立运营。
这一行为引发了达能的不满和法律诉讼,认为违反了合作协议。
面对外资诉求,宗庆后获得了国资股东的支持,同时把达能收购上升到民族大义的角度,之后达能迫于舆论压力,导致达能在多年争议后以3亿欧元出售股份并退出中国市场。
宗庆后去世后,虽然宗馥莉尝试接班,但由于未能解决国资控股问题,并且无法解决复杂的内部权力斗争和治理挑战,最终被迫辞职。

一、被推上神坛的娃哈哈
其实这件事的前因后果,我很早就了解了。
在今年早些时候,宗老的离世,让一众自媒体把娃哈哈和宗馥莉推上神坛。
网民在网络大V的煽动下,将达能和娃哈哈之间的商业纠纷过度简化和戏剧化,把它塑造成了一场民族资本抵抗外国资本“侵略”的剧本。
那段时间,不管是大V、还是普通人,甚至一些厂商品牌,都疯狂地跟风,甚至在某些事情上,越传越神。
与之对应的,是对农夫山泉的声讨,网络狂欢弥漫着整个互联网。
当时就有品牌找到我,询问是否可以借娃哈哈蹭点热度,也去操作一些和娃哈哈联动的事。
毕竟之前一众国货,就通过互捧拿到了泼天的流量。
因为我了解娃哈哈这件事的前因后果,可能并没有大众心目中想的那么简单。
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,已容不得任何对娃哈哈不利的言论,稍有反对,便会遭致网络围攻。
但我也深知在中国的互联网上,那种一边倒的舆论往往带来的是反转。
所以我对品牌说,这个热点最好不要蹭,不然之后可能会被反噬。
现在想起这件事,反倒觉得庆幸。




二、极易被二手信息影响的舆论
其实,作为一个也经营企业的创业者来说,商业上的事,本就没有绝对的黑和白。于个人而言,我反而是比较认可宗馥莉的经营理念。
但网友不知道的是:正是因为宗馥莉和宗老家天下的管理文化相佐,才萌生了今日的事端,毕竟之前的娃哈哈虽然庞大,但内部关系盘根总结,没有宗老的能量和威望,仅凭宗馥莉一人很难改变。
而有点讽刺的是,现在号召抵制娃哈哈的那批人,抵制的是没有宗馥莉的娃哈哈。
但是让他们支持的那个娃哈哈,却并不是宗公主想要的。
我们一群局外人,仅仅凭借着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二手信息,就简单的决定支持或者抵制,其实正是目前国内舆论场尴尬的地方。
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人,那么也就不会存在绝对善良的商业。
商业本身就是利益,但是把商业的一些思考捧到太高的高度,造神,一旦某天这座神崩塌了,那怎么办?

三、国货馒头可以吃,但不能一直吃
我不太清楚目前国内这股风潮是怎么起来的,最早可以追溯到鸿星尔克的河南水灾捐款,然后蜂花、精心、活力 28等一众国货开始了卖惨风格。
我说到这里可能会被一些人骂,不过我还是想说,据我所知,不少打着国货旗号卖惨的品牌,本身不但有大笔的营销费,不但不是他们口中所说的不懂营销,反而特别会拿捏人心。
其实我觉得把营销玩得活泼一点,完全没问题。
但是一边做个假剧本,一边花钱找营销号“爆料”、带节奏。
这样的营销方式一次两次还可以,但是多了、并且被更多的品牌抄作业,我本身觉得是一种悲哀。
营销是放大器,但是本质是产品。
产品不止说的是质量、价格,还有供应链的管理、整个运营体系的精细化。
很多人在骂农夫山泉,说娃哈哈被排挤。
但其实我问过不少渠道商和终端,得到的回复是:农夫山泉的渠道政策的确有点东西,卖农夫山泉渠道可以拿到不错的利润;而娃哈哈的渠道价格受制各种因素,不少终端其实毛利很低。
打开门做生意,市场是现实的,违法商业逻辑的事,难以持久。
我这里并不是帮农夫山泉说话,只是觉得一个真正我们需要支持的国货,本身就应该是各方面均衡发展。
爱国这碗饭,可以吃,但是这碗饭不要一直吃,靠情绪堆砌起来的销量和热度,终究也会因为情绪消退而崩塌。
当年鸿星尔克大火,其实我是比较担心的。
因为鸿星尔克当年的掉队,说白了就是失去了产品的竞争力。
所以当年的大火也给鸿星尔克戴了一顶很高的高帽:他不能犯错,一旦以后出现瑕疵,就很容易一夜崩塌。
最近看见鸿星尔克吴总又在搞事,在直播间连麦一众国货。
在奥运前夕,带着一众国货连麦,这是好事,至少在营销的思路上,鸿星尔克正在走出逢灾必捐的设定,至少舆论期望,倒逼鸿星尔克开始认真地推动企业发展,我是乐见其成的。
但是我发现这次鸿星尔克召集国货连麦,其实是有意在寻找自己的国货小团体,这些品牌应该部分都是事先打好招呼的。
我看到评论区,不少品牌也自称国货希望吴总带带,但是都未见回音。
这其中肯定有留言太多无法发现的问题,而且国货也不是免死金牌,不能说自己是国货了就好卖了,鸿星尔克也不会为每个找上门的国货轻易背书。
如果要说国货,那么中国境内但凡是国人开创的品牌都可以叫国货,这个数量不是几千、几万,而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。如果每个品牌都打国货标签,那么以后是不是可以不关注技术创新?是不是设计不行就要说自己是因为潜心研究产品质量没时间做设计?
国货狂欢一定会在奥运期间达到顶峰,但是之后呢?真的有不少品牌,来找我策划国货营销,都被我一一婉拒。
一来,我希望的营销是基于产品和企业全生态综合能力的放大,而不是消耗爱国情绪。
这样带来的热度,不是在帮品牌,而是在害品牌,让他们误以为只要标榜自己是国货,只需要打爱国营销,就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。
这就好比有人在赌场侥幸赢了钱,然后便把赌钱当成自己成功的认知一样。
国货营销从来没有错,错的是那些想通过国货营销投机取巧走捷径的想法。
我们应该反思,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极端的舆论反转?是不是我们太容易被情绪左右,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?
是不是我们对企业的期望过高,忽视了商业的本质?
是不是我们对“国货”二字赋予了太多不必要的意义,忽视了产品本身的竞争力?
真正优秀的国货品牌,应该是靠实力说话的。它们应该在产品质量、创新能力、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,而不是仅仅依靠“国货”这个标签。
最后我想说的是,爱国不等于盲目支持所谓的“国货”。
真正的爱国,是希望我们的国家、我们的企业能够不断进步,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具备竞争力。那种“抵制外资”、“国货就是最好”的义和团心态,需要收收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