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来源: 首席商业评论
152
来源|首席商业评论 大家好,我是卫明,年末了,聊一聊消费,仅代表个人看法。 2023年年末,我问了一些企业家对消费产业的印象?一些企业家回复了两个字: 冷,迷。 冷,是因为消费没有以往那样的高增长了。 迷,是因为很多企业家也不知道往哪发力。 为什么会觉得冷?为什么感受是迷?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。 01 第一, 之前几十年消费的高增长,最开始是头部收入人群的消费升级需求,促进了消费类皮牌、产品的爆发,而这其中受益更多的是前期比较成熟的外资品牌。而中期的性价比需求又满足了中等收入人群消费升级的需求,一些国产优质品牌抓住了机会。 但目前这一波人口红利结合信息差红利的升级已经基本完成。 很多新兴品牌在顶层这波人群上想办法,已经没有太多空间了,外资品牌和国内头部品牌基本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空间。 而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本身也是随着经济和收入走的,因为中等收入阶层本身就是靠服务顶层人群消费需求而成长起来,如今顶层需求平稳,甚至很多顶层的资产都在缩水,那么中等收入本身就难以扩张,甚至难以维持,需求就会快速调整,从升级转为降级。 接下来理应就是大量基层群众的消费升级需求了。但这人群的支付力没那么强,所以,品牌溢价的模式在这里就行不通了,这也是很多品牌无法下沉的原因。这也是为何现在性价比较高的白牌或者平替类产品更容易获得青睐。 但,这能怎么办?这就引出了很多企业觉得“迷”。 02 第二, 之前已经占据市场的外资品牌和国内头部品牌当然可以继续玩,但是遇上疫情,国际局势变化,也陷入了低增长的挑战。 很多品牌发现,原地踏步是不行的,不仅没有增长,市场可能也被白牌或者平替蚕食。 但如果要打下沉市场,不仅原先品牌溢价的价格模型走不通,而且与白牌或者平替搏杀,那就是开启“卷”,这让长期习惯了躺着赚品牌溢价,赚信息差的团队又无法快速适应。另外,如果一起做又会互相冲突,自己也进入了精分状态。 而因为缺乏新技术,资产缩水,疫情等多种原因,顶部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需求不足,导致原先头部品牌预备的产能开始过剩,工厂也有动力寻找适合的平替品牌和白牌来填补产能,加速了整个社会消费品的供给量的提升,又加速了供需差距,加上疫情期间的库存产品积压,更是雪上加霜。 这不仅让很多品牌会觉得冷,更会迷。在原地待着不行,但是去那里直接拼价格又不愿意。 于是有一些品牌索性就靠特价渠道来走量,原因是对原有的价格体系干扰比较小,这也是为何目前直播带货,折扣超市非常火的原因之一。 但也有一些大品牌选择了设立子品牌,或者投资子品牌的方式来维系原有品牌的定位。 只不过,对于大量品牌来说,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卷价格,卷参数,卷服务的境地。譬如,手机,包括新能源汽车,目前卷价格卷参数。iPhone数字越来越大,但是吸引力在减弱。海底捞服务态度越来越殷勤,但过了度就会让用户觉得烦人。 但这显然也不是成熟品牌希望看到的,也无形之中提高了新兴品牌的存活难度。但是依然无奈只能先这样做着,因为总感觉不这样做就要被淘汰了。 于是,快速复制简单模式,服务基层群众,甚至全球人民,成为了目前很多人想到的一个出路,有很多人说这不是消费升级,我认为要换位思考,对于大量的基层群众,一个实用的有质量保证的产品,对他们来说就是消费升级。 要知道,中国还有几亿人每个月仅有千元左右收入。海外也不少。 所以,“冷” 是经济的一面,一些试图打高品牌溢价但没有支撑的品牌肯定是冷的,譬如钟薛高等品牌。但另外一面,基层市场依然是有机会的,只不过也肯定卷,而且要接受微利,让利。 消费者到底为了什么买单? 而对于要打造品牌的厂家,要突围现在消费困局,依然要回到核心问题,消费者为何来买你的东西。 在物质匮乏时代,消费者肯定是为了功能买单,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消费者也逐步能接受为品牌带来的炫耀感归属感买单,但如今消费者也越来越冷静,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维度,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。 那就是,帮消费者完成一个任务。原先的任务可能只是满足一项生理或者心理的升级需求,只要更大,更高,只是单一维度的提升。而如今也可能是在某些场景下的升级需求,但在外人看起来是一种消费降级。 在短期没有技术实现飞跃的年代,或许在历史中寻找答案不失为一种思路,有些答案或许静静的躺在一些文献,报告,案例里。 分享一个最近听到的案例,美国麦当劳的奶昔卖的不好,怎么解决?有很多团队去分析了原因,认为是材料不够丰富,价格不够便宜,于是提出了加材料,第二杯半价等卷价格的方案。但有一个团队选择去一线观察研究用户,试图在数据之外了解消费者是为了什么买一杯奶昔。 那么他们买一杯奶昔,仅仅是因为喜欢喝奶昔吗?是因为相伴出行才一起喝的吗? 通过他们的观察,他们发现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,很多买奶昔的居然是一个人,而且是早上。 谁会一大早一个人去买一杯奶昔喝?是不是有什么问题?买不起汉堡,消费降级了? 后来他们去直接问了这些用户,他们从哪里来,买完奶昔要去干嘛?经过一些详细的对话后,了解到这些消费者都是早上开车上班前买一杯奶昔,用来做早餐的。 因为路途遥远,也因为马上就要开始一天无聊的搬砖了,喝一杯甜甜的饮料,让人开心一点。 那为何不喝可乐,或者吃甜甜圈? 因为可乐几口就喝完了,奶昔可以慢慢喝,喝很久,有持续的愉悦感。开车要一个小时呢。 甜甜圈吃起来比较麻烦,而且有糖,容易粘手,开车不方便。 所以,用户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在1小时通勤的开车路上,买一个食物来填饱肚子,同时也会让人开心一点,而且可以慢慢打发无聊的时间。 洞察了用户需求后,麦当劳在产品上又提供了一些选择,譬如提供细一点的吸管,让美味可以持续久一点,另外为了提供额外的乐趣,可以加一些配料,但是随机,譬如,今天是珍珠,明天是软糖,让用户有一种小小的期待感,甚至有一些买彩票的感觉。 后来,还在杯子上提供了一些段子,让经常来买的用户有很多新鲜感,也有很多谈资。 再后来,调查人员又观察到了下午的消费场景,和早上的就截然不同,如果大家有兴趣,我可以在视频号里充分讲一下。 这个案例我主要是用来说明,单一维度的拼参数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没有出路,有没有真正地去观察过消费者,他们到底要完成什么任务。 消费升级与降级,都是相对场景而言的。用现有技术与元素,去满足某个场景下的消费升级,或许是一个机会,虽然看起来像消费降级。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卷价格,卷参数,要么拼不过,要么不怎么赚钱,通过微利走量来生存,等待下一波红利的到来。 而差异化,才是解决之“道”,其他很多方法可能只是“术”的层面。差异化不一定会成功,而且难,但却是一条看似很远,但实际上最近的突围之路。 2023年就要过去了,如果你也感到冷/迷,欢迎留言发声,我们一起抱团取暖。 2024年,期待一起走出迷雾。 文章来源:“首席商业评论”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 文章代表作者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热传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 |
2024-11-05
2024-09-29
2024-09-26
2024-09-26
2024-09-24
2024-09-24
2024-09-24
2024-09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