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小米正式告别“北京”,第一批车主坐不住了

#媒体热点# 2024-7-20 03:02 103人围观 媒体热点

在7月12日,工信部发布了第385批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。
这次的公告中,有四款小米汽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
这四款车尾标已经由“北京小米”改为“小米”,企业的名称也由“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”变更为“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”。

●图源:工信部
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已经获得了独立造车的资质。
造车资质和销售资质全都拿下了,小米汽车这次终于是“名正言顺”了。
就是说有没有可能,十年后为了感谢小米汽车首批用户,持有“北京小米”的su 7车主获得全额退款呢?

01、华为“卖”问界,北汽“还”小米
一直以来,看着小米SU 7后的尾标都是“北京小米”。
联想到小米汽车自己的造车工厂建立在北京,以及把一国之都的名字加到车名上,既显得大气,也表明自己站队“国产”。
要不是“北京小米”将要改名“小米”,有多少人还不知道小米前面的“北京”俩字,其实指的是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?

7月2日,华为将问界等商标外观等等设计专利,25亿全卖给了赛力斯。
华为没造车资质,近期5年也不打算有。
但小米汽车和北汽越野的合作,还不太一样。
北汽全程没有参与小米的造车,只供挂靠,小米汽车的质量和北汽更是一点关系没有。
而小米这边刚刚拿到造车资质,就已经着手从北汽手上拿回属于自己的“名字”了。
这下第一批车主真不知如何是好了,究竟是因为第一批“北京小米”而获得十年后的“全额退款”,还是导致二手直接掉价?
不过网友表示:不影响,反正车尾的字随便抠随便粘。
那,究竟是抠“北京”呢?还是抠“小米”呢?
●图源:网络当年挂上北京二字,说的是北京扶持,如今没了北京二字,说的是造车资质。
新能源是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最好的机会,国家大力扶持,外国测评也都是夸。
现在市场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,开始打价格战了,小米几乎就是卡着最后关门前进的市场,所以小米上来就有非常大的营收压力。
雷军准备了百亿的现金已经准备着亏损换市场了,幸好流量大,皆大欢喜。
倒是咱们自己作为新能源电车发展的率先受益群体,一边骂一边喊着“真香”。
不过把新势力拉出来比,有谁能像小米一样,第一款车上市能有十多万销量,三个月能有3W左右的交付量?
这种实力后面还有没有不知道,在此之前肯定没有。

02
“朱雀计划”,为小米开绿灯?
一位汽车大V发文表示,小米已经取得了中国最后一个造车资质。

●图源:微博之所以说小米获得了国内最后一个造车资质,是因为国家已经停止了造车资质的申请,并且限制了这种买卖关系。
牌照不能交易了,要有人注销了让出来,而且为避免产能过度集中还得是在没有大型车企的地区省份。
想必也是很难有企业能撑得起一系列苛刻要求了,有牌照的就算“卖身”代工苟活估计也不会放弃牌照吧。
据消息人士透露,是注销了宝沃资质,给了小米。
且在北京市以特批的方式帮助下拿到的,雷军在发布会开场第一个感谢的就是北京政府,其含金量可想而知。‍‍‍‍‍‍‍
对北京车企的关照,还得从2018年上海市引入特斯拉说起,同年北京就提出了“朱雀计划”。

●图源:2022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汽车行业,可以看出我国南方的广东已经出现了比亚迪,而东方的上海已有特斯拉,西南的成渝地区也拿出了像问界、阿维塔、深蓝等一系列品牌。
唯独在我国上方的北京,居然在高附加值产业的新能源汽车时代打不出一张牌。
京津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不能干长三角和珠三角,就看小米了,能不开绿灯吗?
小米与理想汽车作为朱雀计划的代表企业,理想已经在新势力电车排行老三,去年盈利百亿。
现在该照顾照顾小米了。

●图源:小米官方对于后加入的车企来说,造车资质一直是个卡脖子的问题,解决办法大概有两种:
要么是花巨资收购销量不太好的老车企,要么是选择传统车企“代工”,理想和过去的小米就是两种方式的代表。
拿下独立造车资质,从设计到研发,再到生产、销售和服务,全都自己说了算。
当企业涉足海外市场时,拥有独立的造车资质将成为品牌形象的重要支撑。
避免被不知道内情的消费者,扣上“贴牌车”的帽子。

03、小米的第三款车开进了自行车赛道?
近日,一张疑似小米官方流出的海报现身于网络。
据图片消息,这是款公路车全碳车身,破风车架,价格只需1999元。

●图源:微博
放眼市面上的全碳公路车,标价基本都是七千起步,想都不敢想的价格。
小米公路车也能来一波“价格大跳水”?
网友们纷纷拿着这张图,向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发起“灵魂拷问”。
结果王化发微博表示:“网友们玩梗的玩笑,大家大可不必当真。”

●图源:微博
玩笑就开到这里,不过军爷干一行,革命一行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
小米的第二款车,第三款车,确实都有隐隐透漏过。
第二辆车是SUV,已经有越来越多消息,甚至流出新车外观渲染图。
对标理想L7/8/9,且售价区间会比理想汽车产品更低。

●图源:网络
小米第三款车则是指向增程式,主打家用市场,2026年发布。
这个信息虽然未经官方证实,但是从销量、盈利、用户体验几个层面来说,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。
在新能源的赛道上,虽然燃油车日渐式微,但不少品牌的纯电销量也正遭遇滑铁卢。
而真正扛起新能源增长大旗的,当属那些风头正劲的插混车型。
不过小米真正厉害的是底盘调教,第一款SU 7就超过大部分新能源车,有传统欧洲车好开的感觉。
增程式既保留了纯电车型的驾感,可油可电又解决了里程焦虑,再加上售价要比同级纯电略低,这个类别自然成为了最火的赛道。
从销量端来说,目前新势力里销量头部的两家都是主卖增程,销量大幅度领先于第三名。
毕竟增程本质上处于一个很微妙的位置,你说它是电车也对,你说它是油车也对。
最重要的是,小米地三款车将承担起低价走量的任务,初步规划在15万元左右。
只要价格接地气,跟二十年前一样买联发科与华强北手机一样,对于大部普通人那都是“刚需”。

04
奇瑞早期挂靠上汽集团,蔚来收购江淮汽车,理想收购力帆,横竖都指向着稀缺的“造车资质”。
把资质放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?
造车资质的限制,在于控制市场。
整个新能源电动车的品控,如果入局品牌太多太乱,市场监管难度太大,就会控制不过来。
都说小米是国内新能源车的关门人,现在的还没进场的基本也不用进了,再进最多也就像格力当年进场造手机一样,财大气粗自娱自乐了。
想来手机行业也是小米进来关门的,虽然小米之后还进来了小辣椒、大可乐、锤子之流,但最后又给赶出去了。
小米,怎么就总是赶上了末班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