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好的公关,谁都不信

#网络推广# 2024-7-25 23:03 250人围观 网络推广

文:王自胖
来源:在公关
“上海女教师出轨学生”的事件瓜,我们作为公关号是不吃的。结果,隔了几天,还是演变成了舆情场话题,可以当作公关训练的练习题。就简单说说。
出轨的瓜不重复了,多多少少都看过。
女老师丈夫扔出一堆物料之后,没有其他动作。女老师、学生都没“上线”过,学校表示“查”。也就是说,当事方都挺消停。
我们也都知道,热度出现之后,蹦蹦跶跶的绝大部分都是“外人”。
先是网传“涉事女教师开直播,不畏流言蜚语誓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”。
截图显示,女子账号信息关联了“33岁”“上海·虹口”“华东师范大学”等内容,简介为“我就是要接住这泼天的财富”,但是IP地址显示为辽宁。

这种非常容易拆穿的跟进,没撒好讨论的。多看一眼,都算浪费人生。
而真正引发二次讨论的是“多主播冒充上海女教师直播涉违法”这个话题。
一个人干,是她自己发癫;很多人干,就有可能反应什么“社会现状”了,对吧。
随后,有人放出图,来说明平台上有一大堆人“争相模仿”。

叫做“我不是张老师”的账号,也有不少。

“网红为了蹭流量无下限的行为”本身就是热点题材,网友看到之后,情绪也很激动。

媒体也都出了稿子。列了一些比较大的媒体。


 

这个话题,也被当作分析网络风气的典型案例,被反复使用。

估计,很多人当时看到,都跟着骂过几句。但是,很少人会去搜一下这些号,是吧。
有人替我们做了。
公众号基础常识昨天发了一篇反驳文章《多名主播假冒上海张老师?他们意淫之后还反咬一口》。
基础常识提出了不少质疑,并谴责那一些捕风捉影的截图“以正义为名、行猥亵之实的猎巫行动”。
翻译一下,意思就是:女主播或者叫网红才是受害者,网络骂他们的点,都是硬来的,根本经不起查证。
为了证明自己说的,基础常识从传播量最大的拼图中,找了其中几位进行一一核实。
比如,受到质疑最多的女主播“小羊不吃草”。
基础常识把他核实的内容详细列了:
1)被认为“事后”蹭热度的操作,都是“事前”一直就有的。以2月18日的事件爆发关键时间点,对比账号前后操作的变化。
比如,一直以来都是以“90年未婚女教师”为标题开直播,也一直都是拿着语文课本。“大年初三和情人节晚上都没休息,那时候你知道上海张老师是谁吗?她穿越时空去蹭的流量吗?”

2)被认为是模仿张老师的装造,但这个打扮真的就很普通。
有的主播1月21日就是这个造型。后来,这位主播被骂得实在受不了,报警了。

不仅打扮普通、“张老师”的名字也很普通。

“全中国有近一亿人姓张,基数这么大,20多岁姓张的女老师肯定也不少,不能把姓张都算蹭流量。”撞了,难道人家还得改名换姓地去回避吗?
3)女主播不仅没什么错,而且受到了干扰,是受害方。
“小羊不吃草”完整的故事是:
因为形象和张老师比较像,所以一些自媒体截图说她是“张老师”,不少信以为真的网友去她直播间打卡。

为了避免更多的骚扰,主播直接把昵称改成了“我不是张老师”,然而并没有用。

后来,这位主播又改回“小羊不吃草”,还是不行。最终,只能删掉所有既往作品,昵称也改成了别的。

这也反击了“她们嘴上说自己不是张老师,但实际上化妆造型都是刻意模仿张老师,这难道不是硬蹭流量吗?”
整篇文章还有其他很多证据,做了大量溯源和查证,关键时间点和话术都重点标注了出来。
好吧。看完基础常识写的《多名主播假冒上海张老师?他们意淫之后还反咬一口》这篇,你改变有了“看法”,与看到之前的媒体报道《多人冒充”上海被指出轨女教师”,开直播赚流量》,有了“看法”,是一模一样的脑回路。
上一次,你看有人贴了图,没去自己翻源头资料。
这一次,基础常识的叙述里“我找到了那次被认为是冒充张老师直播的录屏,在那场直播里,主播多次明确强调,她是一名大学生,不是上海那位老师。”
这个资料,你看了么?没看的话,那有什么区别呢?
上一次,有人找了一些截图,就说全网都在无底线蹭流量,充满了乌烟瘴气的状态。这是传播中最常用的典型技巧之一“以偏概全”。
这一次,基础常识否掉了其中的几个人,就这几个人的“不是”,怎么就说明全网又不是这种状态了呢?怎么就猎巫了呢?这还是传播中最常用的典型技巧之一“以偏概全”。
全网知道自己一直被代表吗?谁会自己去全网看看吗?
上一次,很多不讲逻辑的地方,比如当事人其实并不能直播,平台不会允许等等。
这一次,逻辑就盘明白了?
我们也看了“小羊不吃草”的视频,她确实有在解释说“他们说我长得像那个大学老师,我是一名大学生,不是那个老师”。
喊话“我不是”,只能说明她没有“装作是”,不能证明有没有蹭热度。
可以是因为前面被问了很多了,只能直播中多解释,也可以是主动与热门话题贴近。
同理,拿课本直播的主播,确实一直就是那样。一直那样,只能说明不是刻意“模仿”,不能证明也没有要承接流量的意思。
注意,说的是不能证明,我们也不是说人家有这个意思。
我们无法通过看几篇文章,就能做到抵抗自己习以为常的惯性思路和常规操作。
要想不被“网上说的”带着走,就得自己跟自己较劲,是非常累的事情,包括:
1)增加总体知识储备
2)提升逻辑思维
3)训练亲手查证能力
4)养成谁也不能相信的习惯
这些不但对于做公关有好处,也有助于在社会生活中少踩坑。
我们一直说,优秀的公关,很难被骗。